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 >> 廉洁文化 >> 清风文苑 >> 正文

铀光背后的英雄
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浏览:728次发布时间:2025-09-15 分享至:

  前不久,拜读了杨勤良的长篇报告文学《核铀国魂:揭开中国铀矿采冶神秘面纱》,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组穿越时空的英雄群像。我第一次读到“揭开中国铀矿采冶神秘面纱”的作品,作者还是在湘鄂赣交界处的修水大山里的一座铀矿长大的亲历者,这让我产生了一种亲近感和敬重感。作者以铀矿子弟与第二代建设者的身份,书写了无数隐秘英雄的不朽传奇,赋予这部作品真实厚度与情感温度。

  本书将那些“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”的中国铀矿建设前辈从历史隐秘处推到了文学前台,书写了中国核工业先驱者的奋斗史诗。最打动人心的艺术特质在于其“档案式叙事”的纪实力量。这部耗时八年,采访五百余人次,查阅大量档案资料,甚至亲赴废弃的矿区追寻先辈足迹的长篇报告文学,以其近乎考古学的创作态度,使作品获得了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。

  书中对修水铀矿初创时期的“干打垒”住房,做了细致描摹,像单砖墙体、竹片结构、漏雨的瓦片,以及随着后来生活条件逐步改善,构成了一幅物质匮乏却精神富足的修水铀矿创业图。这些细节不是文学想象的产品,而是从历史岩层中挖掘出的记忆化石。作者以亲历者的耳闻目睹,再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。当他记录下“屋内水流成河,床上被子、蚊帐都被雨水淋湿”的生活片段时,我读到的不是苦难,而是一代人面对困苦的超然和乐观。

  在人物描写上,作者采用“群像浮雕”的艺术手法,让那些被放射性尘埃遮蔽的面孔重新显影。从主动提供日记的老同志,到共同回忆战天斗地岁月的退休矿工,再到“献了青春献终身,献了终身献子孙”的普通家庭,这些个体故事最终汇聚成集体精神的洪流。在书中,作者有意模糊了具体人物的特征,而强化了职业身份与精神共性。这种叙事可以让每个个体都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。

  当看到退伍不褪色的老兵、从大学生成长起来的矿长等一系列典型人物时,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某个人的光环,而是英雄群体共有的光芒。这种艺术处理使作品获得了超越个体的象征力量,将具体人和事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。

  本书将镜头对准产业链最前端的铀矿工人,从而完成了核工业史诗的“底层建构”。中国核事业的基石不仅建立在众多科学家的智慧上,同样建立在一线核工业矿区工人的汗水中。书中记述了修水铀矿为第一颗原子弹提供原料的史实,改写了人们对于“自力更生”的认知边界。这种叙事重心的下移,打破了英雄叙事的单一模式,展现出国家重大工程背后复杂的协作网络,使“两弹一星”精神获得了更丰满的内涵。

  书中不仅写了先驱者的创业,也写了党对矿区工人的关怀。写了为矿工子弟办教育,解决他们的上学难;写了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领导干部,廉洁奉公,一心为民的道德风范……这些真实的书写,既保持了史实的硬度,又具备了文学的感染力。尤其作者以子弟视角回忆父亲告知“铀矿是生产原子弹原料”的瞬间,个人记忆与国家叙事达成了完美融合,实现了“小我”与“大我”的辩证统一。

  本书为奋斗中的新时代年轻人,提供了学习艰苦奋斗精神的珍贵样本。书中记录的不仅是过去的故事,更是一种激励未来的精神食粮。当作者追寻父辈足迹时,他实际上也是在为当代人寻找精神坐标。那些在放射性环境中工作的勇气,那些在艰苦环境下创业的智慧,那些在封闭山区的坚守与奉献,构成了穿越时空的生命价值启迪。

  铀元素的特性是在衰变中释放巨大能量。《核铀国魂》记录的正是这种人性铀元素的裂变过程,让后人看到了先辈们在艰苦岁月是如何释放出惊人的精神能量。我想,这沉默的铀光和隐秘的英雄,构筑了这部作品的骨架,昭示人们:国魂不仅闪耀在聚光灯下,也镌刻在默默奉献之中。(剑钧)

主办:中共巴中市巴州区纪委 巴中市巴州区监察委 承办:巴州区纪委宣传部

地址:巴中市巴州区巴州大道西段787号 蜀ICP备19017491号-1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17号